锡雕大师

    人物:郑天泗

    身份:锡雕大师

    时间:2018年11月23日

    锡雕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门独特工艺,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底蕴浓厚。不过,由于时代更迭,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兴起,锡制品逐渐被铝、不锈钢制品取代,历经数百年的锡雕技艺也日渐式微。10多年来,同安的郑天泗师傅和爱人庄亚新重拾传统锡雕技艺,潜心研究,在保持锡雕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这一曾断层百年的同安锡雕“起死回生”。
    • 早上八点半,郑天泗在自家小楼的三楼会客厅,用自己设计的茶具泡了茶,这是他每天的习惯,也是每天的开始。福建人喜茶,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郑天泗也不例外。郑天泗介绍自己设计的植物主题锡雕茶具——捏制成荷叶造型的茶漏、“蔓延”着竹叶的茶托、“盛开”着莲花的茶壶,栩栩如生,别具匠心。“锡材质刚而不硬、柔而不软,还有活水功能,很适合用来制作茶壶等容器。”在茶香氤氲中,郑天泗娓娓道来。
    • 三楼会客厅旁边是郑天泗锡雕工作坊的产品展示厅,陈列着锡灯、锡酒壶、锡烛台、锡香炉等传统实用锡器,也展示兼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锡雕装饰品与锡挂画。走近一看,其中不乏多个国家级获奖作品,银光闪闪的锡片,精美绝伦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一切的背后,是郑天泗夫妇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据介绍,锡雕是中国的一门独特工艺,底蕴深厚。文史资料记载,唐宋时期,福建锡雕工艺便十分兴盛,传至明代,泉州、同安出现了专门从事锡雕交易的“打锡街”“打锡巷”。不过,由于时代更迭,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兴起,锡制品逐渐被铝、不锈钢制品取代,历经数百年的锡雕技艺也日渐式微。目前大陆仅剩浙江、山东、福建等少数几个地方仍保留锡雕技艺。
    • 九点过后,工人们陆续来了,开始各自的工作,郑天泗来到位于二楼的工作区域,指导工人们的工作。郑天泗,38岁,祖籍泉州德化,7岁就受泉州晋江民间打锡手艺人李耀辉一家的熏陶,2000年从集美轻工业学校毕业后,起初在同安的一家工厂做泥塑,2006年接触锡雕后,就疯狂地迷上了。
    • 九点半左右,郑天泗找来锡条,拿起铁锤,在案板上反复敲打,工作坊内“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能勾起少人儿时的回忆。郑天泗和妻子庄亚新开办的银敲锡雕工作坊位于同安区祥桥社区莲湖里,共有三层,一楼仓库整齐地码放着用纸箱包装好的产品成品,二楼工坊摆放着坩埚、鼓风机等器具,三楼是展示厅和会客厅。在几间十几平方的小屋里,每个工作台上摆放着木锤、刮刀、锉刀、剪刀、砂纸等,此外常用的工具盒设备还有煤气、煤炉、铁锅、锅铲、石板、电烙铁等等。
    • 十点左右,郑天泗拿了一根钢管,将锡条套在钢管上,将其稳固固定后,就拿木块开始反复敲打。在开始做锡雕的前几年,因为之前没有接触和学习,郑天泗也是边摸索边做,制作的工具大多也是自己打造的,然而到现在,他还是保持这样的习惯
    • 焊接是锡雕工艺众多工序中的一道,据了解,同安传统锡雕每一件作品都由十几道的工序精制而成,工艺繁杂,主要流程有:构思、绘图、溶锡、压板、画形、裁剪、敲型、雕刻、焊接、刻模、灌模、刮板、打磨、抛光、水洗、组装、上色、按金箔等等。郑天泗说,炼锡讲究火候,搥锡力度拿捏均匀,造型要内外结合,突出力感和层次,打磨要从粗到细,最后还要赋予工艺作品光泽和亮度
    • 临近中午,郑天泗找来一个茶叶罐的半成品,进行打磨。郑天泗说,锡是一种柔而不软、硬而不钢的金属,锡雕工艺繁复,道道工序要手工打造。为什么一直坚持手工打造,而不用机器制造取代呢?郑天泗表示,“只有坚持用传统的手工打,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才能制作出有地方特色的锡雕作品,才能更好的把同安锡雕保护传承,这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
    • 午饭过后,郑天泗开始刻模制版,依旧坚持手工制作。郑天泗说,刻模刻得好,灌出来的锡器才会好。“现在制作锡雕的人本就不多,做的人还大多不愿意手工制作了,都是用机器制作。机器制作出来的东西,模式化又缺少人情味。”郑天泗感叹道。
    • 灌模也是项辛苦活,不小心就容易被烫伤,郑天泗在煤炉上烧火熔锡,然后带上手套。拿勺子盛上,均匀地灌在石墨板之间。
    • 闲暇时间,郑天泗就会查阅书籍,或者上网查看一些资讯,找找自己中意的图样造型,寻找一些创作的灵感。在从事锡雕的前几年,尽管没有卖出多少作品,长辈朋友对他也不是很支持,但郑天泗并不后悔。在2010年参加海峡两岸文博会之后,郑天泗的作品逐渐打开了知名度,终于第一次以7000元卖出了自己的作品,实现零的突破,才慢慢有人肯定了他做的事。
    • 下午两点,妻子庄亚新拿着刚研发出来的小件饰品,和郑天泗一起研究可以运用在何处。“有人笑称我们是‘锡雕侠侣’,还有人为我们用《天黑黑》这首歌为我们写了一首歌,挺有意思的。”庄亚新笑着说。为潜心研究、创作,郑天泗曾无暇顾及一家人原来赖以为生的小本生意,积蓄花光,生活陷入窘境,是妻子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才能走出困境。在最困难时,丈母娘将仅有的7000元积蓄全部拿出来资助他。当时,还有孩子的幼儿园学费、水电费要交,解决了这些麻烦事,郑天泗手头仅剩一千来块去参加文博会,然而就在那时迎来了转机。
    • 下午两点半,妻子庄亚新准备出门去给同安一所小学的小学上兴趣课,郑天泗帮她准备所需要的工具等。让郑天泗和庄亚新高兴的是,同安锡雕在当地教育局、文化馆的支持下,能够进学校、入社区,做现场的宣传推广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和体验锡雕制作过程,整体反响都很不错。在他们看来,这些举措,可以让非遗在新一代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 可喜的是,凭借在传承锡雕中的不断创新,郑天泗的作品《长寿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富贵吉祥》获得“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银奖,《团结》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而2017年,同安锡雕入选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郑天泗被列为该项目的省级代表传承人。如果按照原来的节奏发展,郑天泗的工作坊维持正常运转不成问题。但郑天泗和庄亚新夫妇有很强的危机感,转型是夫妇俩的一致看法。事实上,锡雕在台湾十分盛行,锡雕工艺品被在台湾当作最高档的礼品,郑天泗夫妇俩反复研究台湾的锡雕工艺大师的作品,揣摩其中技艺,开始在传统技艺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把领域由宗教礼器、生活用品拓展到各式文创作品。在一次佛事展上,工作坊的一款按金小蜗牛香插意外成了“爆款”,凭借这些拥有独特风格的锡制文创品打开销路,他们也在转型路上渐渐站稳了脚跟。
    • 然而,眼下后继无人的问题仍横亘在郑天泗夫妇俩的心头。郑天泗坦言,“我们不希望这一技艺‘藏在深闺无人识’,若有志同道合之人想要学习,我们一定倾囊相授。”千锤百炼,精雕细琢,郑天泗与庄亚新在“方寸”的锡片上打磨着“万千世界”。他们也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改良,传统锡雕技艺能在现代再续辉煌。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沈伟彬、金肖、张林

    鸣谢:厦门银敲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