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蘑菇房走出的雕塑家

人物:王鹭鹰

身份:本土青年雕塑家

时间:2016年10月18日

作为家中长子,他曾是邻里亲朋口中的“败家子”,最终历尽波折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作为雕塑家,他却“不务正业”,热心做着自己的公益;他是海沧本土青年雕塑家——王鹭鹰,一个用泥巴雕塑生活美学的梦想追逐者。王鹭鹰,1980年出生于海沧区东孚镇后柯村,2001年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院。农家子弟出身的他,打小就爱捏泥巴,这一捏就是三十多年。
  • 上午9点,我们如约来到王鹭鹰位于海沧E境·柴火创客空间的展厅。此时的他正在挥毫泼墨,练习毛笔字,这是他每天一有闲暇时间就会做的事,为的是陶冶自身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王鹭鹰,厦门本土青年雕塑家,1980年出生于海沧区东孚镇后柯村,2001年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院。出道虽只有十来年,他已跻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厦门书协刻字协会、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常务理事)、新加坡雕塑协会、台湾雕塑协会等,还被评为福建省“乡村好青年”、厦门市“五四好青年”、海沧区“四创四新”好青年。
  • 在展厅内,有序地陈列着很多王鹭鹰自己的作品,陶雕、泥雕、石雕、木雕样样俱全,各种主题和格式系列让人不禁被他的才华横溢所折服。 一件一笔写成的汉字“家”,配上醒目的中国红,格外吸睛。原来,王鹭鹰将古代毛笔书法作品,通过雕塑的形式进行立体展现,使得作品颇具空间感,站在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到文字的“笔画笔顺”。让汉字“站起来”,这一创举,让王鹭鹰在雕刻界一鸣惊人,成为他独树一帜的风格。
  • 最近,王鹭鹰正在设计一组立体汉字作品,内容为“行知合一”。设计了几稿,王鹭鹰都不太满意。如何把“知”和“行”有机统一起来,在作品中得以融合体现,王鹭鹰反复修改设计稿,希望能做出最完美的呈现。
  • 台风过后的倒树断枝,可以变废为宝?离开展厅,王鹭鹰来到北师大海沧附校,继续完成自己的“灾后重建”作品。上个月的“莫兰蒂”台风造成海沧不少学校的大量树木倒伏,这些树木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迁,是宝贵的校园文化财产,如果把它们作为废弃垃圾处理,令人惋惜。然而,王鹭鹰将这些倒树断枝制成木马、长颈鹿、花盆、桌椅,形成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等主题系列雕塑,固定安放在校园里。
  • 作品都基本完成了,王鹭鹰与学校总务处的工作人员一起将它们搬到合适的地方,确定摆放的方向和位置。王鹭鹰说,这些作品将成为学校的教育素材,让师生们能时刻铭记抗击超强台风“莫兰蒂”的那些难忘时刻。
  • 结束学校的工作,王鹭鹰带着我们回到工作室。这是一幢三层半小洋房,王鹭鹰的工作区域位于一楼。别看现在的工作室环境条件不错,要知道,王鹭鹰以前可是在蘑菇房里进行创作的。母亲用来栽种蘑菇用的瓦房,外面下大雨的时候里面下小雨,而王鹭鹰一待就是两年。在艺术这条路上,王鹭鹰走得并不平坦。从工艺品厂辞职搞创作后,作品卖不出去,积蓄用光了,他只好向亲朋好友借钱,却无力偿还,渐渐地成了邻里亲朋口中的“败家子”。迫于现实的压力,他也摆过地摊、跑过黑摩的,最后只好收拾行囊回家。这些还不是最糟的,村民们背后的指指点点,亲朋好友当面的数落,初恋女友的离去,王鹭鹰在贫寒中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压力。
  • 遭受“莫兰蒂”台风肆虐破坏的,不单单有树木枝干,还有很多扶手钢管、塑料滑梯等等,这些都成了王鹭鹰眼中变废为宝的好材料。在工作室,王鹭鹰正在制作另一组大型作品,材料全是被台风吹坏的钢管。
  • 工作室内还有其他作品正在制作当中。王鹭鹰和助手蹲在地上,一起探讨如何完成树型的雕塑。“这是一家幼儿园定制的‘参天大树’,成品是树干攀附在墙面,树枝则长到天花板去。”王鹭鹰向我们介绍说。
  • 王鹭鹰走到一座制作中的人物雕像前,轻轻地掀开塑料纸,仔细查看用泥土成形的情况。他说,为了让雕像保持湿润防止干裂,他们都会用浸过水的塑料纸进行包裹。
  • 到了午休时间,王鹭鹰回到位于工作室对面的父母亲家中,和二老泡茶聊天。谈起现在生活的幸福美满,一家子笑得乐呵呵。王鹭鹰的母亲说,王鹭鹰可能是小时候看到街上师傅捏出的动物活灵活现,就用泥巴学着捏,越玩越有味。“上小学的时候,就可以捏出很多动物、人物造型来,到了初中的时候,更是痴迷,有时候画一个草图就忙到通宵。”后来,王鹭鹰以专业课厦门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学院,主攻雕塑专业,这也使他开拓眼界,雕塑理念得到提升。虽然之后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也流了不少汗水和眼泪,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两位家长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儿子的雕塑梦想。
  • 午饭过后,王鹭鹰带我们来到另一个展厅,这里简直是一个雕刻艺术的“小博物馆”。最先引起了我们注意的,是一个粉色的立体文字“孕”,下半部分凸出,好像孕妇挺着大肚子,惟妙惟肖。看着亲手雕刻的“孕”,王鹭鹰不禁想起妻子的不离不弃。在自己还一贫如洗、事业还没进入正轨时,妻子却愿意陪他住漏雨的蘑菇房,陪他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成为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亲密伴侣和雕塑事业的坚强后盾。
  • 在王鹭鹰所有的雕塑作品中,有一件作品让他永生难忘,那是一尊关公像。在王鹭鹰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大概是2003年,隔壁村有人听说他在搞雕刻,便过来询问是否能作一尊关公像,并表示愿意支付三千元。王鹭鹰没要定金就接单了,并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精力完成了一尊制作精良、栩栩如生的关公像。然而,对方却百般推脱,避而不见,迟迟不愿收货。“那人连一眼都没有看过我的作品,就这样判了‘死刑’。”王鹭鹰说,“后来,我才听说,别人告诉他,做关公像的,厦门、角美有的是,他们东孚后柯能做出什么。”“我以为订做关公像的人,都是遵守道义、重情重义之人,怎么也没想竟然是这样的。”这件事情在王鹭鹰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他至今一直保留这尊关公像,用来时刻鞭策自己。
  • 一张张与弥勒佛形似的脸,却不似佛陀那般淡定,有着喜怒哀乐各种表情。王鹭鹰的这组系列作品《人间百态》可谓是他雕刻人生的转折点,让他初尝成功的喜悦,艺术创作生涯也第一次有了创收。与此同时,这组作品还代表了王鹭鹰看尽人间冷暖的思考,也表达着他始终不放弃为美好未来奋斗的决心。虽然随之而来的并非一帆风顺,但家人的支持,让王鹭鹰幸福地坚持着,并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新模式——以商养艺,理想和现实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契合点。
  • 近年来,王鹭鹰陆续为多所幼儿园、小学创作了个性化的雕塑 ,免费为孩子们上泥塑课,并举办了一些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公益雕塑展。展出时,孩子们都会情不自禁来摸摸这些富有童趣的雕塑,兴奋地摆出各种姿势与雕塑合影。看到他们都很喜欢自己的作品和专业,王鹭鹰也和这些捏泥巴的孩子一样,心满意足,觉得自己付出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 “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面对我们的提问,王鹭鹰坦言,希望能拥有一座自己的雕塑公园,这样,每隔一段时期就能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公园内展览,让更多的人来欣赏艺术、欣赏美。
  • 中秋博饼第一大碗的祥龙锦鲤状元碗、28只精灵老鼠组成的“北京奥运,加油”雕塑作品、弘扬书法文化的“站立的文字”,甚至远在新加坡的一系列城市雕塑,都出自王鹭鹰一双巧手。现在的王鹭鹰,不用为生计发愁,又可以潜心创作,但他并未因此满足。他想的是如何继续用艺术来服务社会,让大家离艺术更近一些,让更多人走进艺术、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刘学佳、黄伟斌

鸣谢单位:厦门京轩雕塑工程有限公司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