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壶工匠

人物:杨水定

身份:制壶手艺人

时间:2016年7月15日

痴迷制壶十多年,将壶玩得出神入化,这是他的坚持;并无多大艺术追求,只是觉得“泥料制壶也可以这么美”,这是他的初心;把技艺传授给村民,希望手艺不丢失,这是他的愿望;他以泥做壶,大方而古朴,正如他憨厚而淳朴,他是翔安内厝霞美村的制壶工匠——杨水定。
  • 上午刚过9点,我们驱车来到翔安内厝霞美村,杨水定的家就在这个环境优美的村子里。一进到杨水定家的一楼客厅,这里俨然已经被他改造成制陶坊,处处可见制壶工具和半成品。杨水定蹲在地上,正在包装刚刚做好的成品,一切显得安静而惬意。杨水定今年37岁,是一位制作紫砂壶的兴趣爱好者,也是制壶老手艺的传承者。
  • 在一旁老房子的天井里,堆放着制壶所需的泥料和搅拌机、过滤网等设备,杨水定从这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将搅拌好的泥浆倒入过滤网,提取出无石块、无杂质的纯净泥浆,再经过晒干、真空等程序,做成制壶所要用的泥料。谈起说起与壶结缘,杨水定表示纯属偶然。就读工艺美术专业的他,被安排到工厂里上班,第一次接触到制壶技术,他便喜欢上这门技艺。也是在那里,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 杨水定的制陶坊,在自家的三楼。出乎意料,这里并不像一些小作坊那样零乱简陋,反倒布置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制陶坊里非常安静,工人们各自埋头做着自己的工序,现场只能听到风扇和转盘转动的声响。
  • 杨水定弓着身,一手扶着转盘上的泥料,一手顺着往上拉伸。不一会儿,半成型的壶身就显现出来了。“要做好一把壶,并不是那么简单。”杨水定说,“要经过‘拉、修、接、雕、修光、上色、烧’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到位,事事用‘心’在做。”从工艺品工厂辞职后,杨水定曾尝试自己创业。不过,因为之前是在流水线上工作,只会其中一道工序,很多东西都得从头学,杨水定也经历了成品率不高的阶段,也曾一度想过放弃。后来,他只身一人离家,去江苏宜兴拜师学艺。虽然师傅并非大师级别,但他还是认认真真地跟着学习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 接下来是精修的环节,杨水定还是弓着身,扶着转盘上半成型的壶身,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刻刀,削去多余的部分,力求壶的表面圆润平坦。
  • 杨水定拿起一个差不多成型的仿木壶,用刻刀进行最后的雕刻。“最难把握的就是刻字雕花,这需要耐心、稳重,沉得住气。”有一流的心性,才有一流的技术,手灵巧的杨水定秉承了“工匠精神”的要诀。
  • 2009年,从宜兴学艺回来后,杨水定开始尝试各种传统造型壶的塑造。他依旧记得当初第一把壶制作成功的喜悦,那是一把木头雕的壶,开始两三窑都烧坏了,杨水定不断摸索后才成功,现在这把壶他还一直珍藏着没有卖。第一把壶制作成功后,杨水定在家中开起了陶艺作坊,请的工人大部分是本地闲居的村民,他把自己学到的技艺传授给村民。
  • 地上摆放着几盘的半成品,正在阴干。杨水定挨个拿起来检查一遍,看看是否有缺陷。他颇有感慨地说:“做壶这项工作很考验耐心的,一般都得至少学半年才能上手,加上耗时长、回报慢,很难留得住人。”
  • “烧”是制壶至关重要的一环,最难把握的是烧制的温度,没有把握好就容易烧坏。“当时也不记得烧坏多少把壶了。”正是出于对制壶的热爱,杨水定才能够坚持下来。他从仍有余温的烘烤箱搬出一盘烧制成功的壶,他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平稳地端出来,每一件都像宝贝一样细心保护。
  • 待“烧”壶降温后,杨水定才用画笔蘸颜料,给壶上色。每一只壶经过他的巧手上色之后,就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 杨水定向我们展示一把已经刻好画好“海瑞”形象的紫砂壶。据他介绍,这是当地政府部门专门找他订制的产品,是“十大清官”系列,准备摆放在廉政文化馆进行展览。
  • 和其他艺术家一样,杨水定也有自己的作品陈列室。在这个陈列室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造型壶,有“十八罗汉”、“四大金刚”、“八仙过海”等系列,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杨水定坦言,自己在艺术上并没有多大追求,只是觉得“将泥料做些艺术改造,原来可以这么美!”
  • 和其他艺术家一样,杨水定也有自己的作品陈列室。在这个陈列室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造型壶,有“十八罗汉”、“四大金刚”、“八仙过海”等系列,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杨水定坦言,自己在艺术上并没有多大追求,只是觉得“将泥料做些艺术改造,原来可以这么美!”
  • 在杨水定制作的紫砂壶中,不乏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2015年12月,在朋友的鼓励下,杨水定设计并制作了一件名为《仙境春长》的紫砂壶作品,送去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参展。作品采用镂空双层雕刻技术,制作精巧,在博览会上一鸣惊人,获得了金奖。而另外一把仿木壶也获得了铜奖。
  • 现今,杨水定制作的紫砂壶现已经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杨水定的坚持离不开妻子的支持,两个人都非常享受这样安静制壶,以及用手艺换来的惬意生活。以泥做壶,大方而古朴,正如他们的性格憨厚而淳朴,闲来无事小酌一壶,在这水与火的艺术中慢慢品味,也算是对老手艺最好的传承。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刘学佳、黄伟斌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