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走出的“新农民”

人物:梁金杰

职业:姜农

时间:2015年3月26日

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放弃城市里的互联网工作,回乡当农民,种姜创业,这完全是陌生和艰难的抉择,然而梁金杰却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在种植中收获价值。1个人,26亩地,50个棚,梁金杰在翔安农村土地上默默耕耘,收获不一样的幸福和满足。
  • “山村里飞出来的金凤凰”。每当说起读书改变命运时,人们都会用这句话来形容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但是,偏偏有人跳出农门后又回乡创业,放弃互联网工作,从事着在很多人看来没有希望的农活。1981年出生的梁金杰,是翔安内厝镇张厝人,在厦门读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时在厦门某家知名互联网公司供职。30岁结婚,一年之后孩子出生,有了家庭后他也便开始感到生活的压力。在妻子的鼓励下,在岳父的鼎力支持下,他毅然从互联网公司辞职,回乡学习种植反季节仔姜,开始自己的农业创业道路。
  •   我们和梁金杰约好地方,在他的领路下,前往他的仔姜种植基地。田间小路只容得下一辆车过往,跟着皮卡车左拐右绕,才到了距离他家三公里外的种植基地。梁金杰说,这里种的反季节仔姜,一共26亩地50个棚,种得好的话,每亩有1万左右的纯收益,如果出苗率不高或者得病,一年可能白忙活了,甚至巨亏!
  •   一下车,梁金杰就热情地招呼我们去看看他的养姜场。要不是之前和他接触过,很难认出,曾经膀大腰圆的他,现在竟是这幅模样。没有过去的白嫩体胖,古铜色的肌肤显得壮实,自从下地干农活后,梁金杰整整减了35斤的体重。此外,架在梁金杰鼻梁上的眼镜不见了,这是因为干农活麻烦,他索性花钱做了手术。梁金杰开玩笑说,我说我是做过网管与编辑的大学生,现在估计都没人相信吧。
  • 梁金杰带我们来到一个铁架棚,上面的挡风膜纸上写着“60”和“0.65”。梁金杰说,他在每一个铁架棚上都标有两个记号,一个是记录种植棚的长度,一个则是面积,这个棚是60米长,0.65亩。这样的标记,让梁金杰可以科学计算,知道每个棚的姜需要多少的肥料,多少的水,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种植。
  • 我们走进铁架棚,绿油油的姜叶让人觉得春意怏然,空气中隐约能否闻到姜的香气,梁金杰对我们说,再过20多天就可以收姜了,到时候一定会忙得昏天暗地。“那时候五点多就得起床,从早干到晚。”梁金杰向我们透露,这样的铁架棚是他向别人租的,每年的开销在11万元左右。之前2013年使用的是竹木简易搭盖棚,被大风吹翻了2次,使得十亩地的棚全部被压跨,这让他损失了数万。
  • 阴沉天空飘落着零星小雨,梁金杰开玩笑说,做农民就得风雨无阻,下雨天也得下地干活。随后,他换上干农活穿的衣服,穿上雨鞋,准备下地干农活。梁金杰还对我们说,平时主要的农活就是培土、浇水、施肥、打药四项工作,现在请了几个工人帮忙,还要日常管理一下,有安排他们“上班打卡”。
  • 这些天都没有什么阳光,现在还下着雨。梁金杰检查了一下,铁架棚里的温度,如果天气太冷,他就必须手动把五十个棚的底部全部关起,便于保温,这项工作就得花费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 梁金杰挖了挖土,查查子姜的生长情况,对我们说,“像这这一小片的子姜已经滞长了,只能挖了。”他很感叹,“我还好,只有这么一小片,其他苦逼农民可是一大片,明知道现在挖下去本保不住,还是得不得不狠心挖下去!”梁金杰拿起手机发了一条朋友圈,“农业看似美丽,却步步惊心!操作不当,一年白白辛苦了。”
  • 梁金杰发动开沟培土机,准备开始给一块姜田培土。梁金杰说,种植仔姜关键是要及时培土,才能让它纵向发展,还要及时追加肥料,还要预防各种病虫害。
  • 一块田一般要进行两次培土,半亩田地得耗时半个小时,当被问起为什么不让请的工人来培土,梁金杰笑笑地说,“培土很讲究,力道和平衡都很重要,他们的技术没有我好,所以我自己来”。
  • 2011年5月份,梁金杰从互联网公司辞职,在老丈人的支持下,开始自己的农业创业。他认真地向有经验的姜农讨教养姜技艺,并购置书籍作为参考,还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种植子姜的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图为梁金杰在调适各种有机化肥,控制施肥溶液浓度。
  • 梁金杰将调适完配好的有机化肥注入水池,这些肥料将随着水通过喷射设备浇灌到姜田上。有阵闲功夫,梁金杰对我们说,之前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在办公室和同事聊聊天说说笑,很快就是一天过去了,而现在,一整天下来,只有自己和一片姜田对话,这种寂寞只有自己知道。
  • 穿上雨衣的梁金杰,打开出水阀门,一边走一边观察,喷洒水的设备是否运转正常。梁金杰说,与其他类作物不同,子姜娇生惯养,有着漫长的发芽期,种植后要根据土壤的湿度及时浇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 走在姜田间的小沟,梁金杰伸出手,试试每个喷头是否都能喷出水,喷射的范围是否够,如果不够就要及时调整,确保每一片区域都能得到浇水。
  • 给姜田浇完水后,梁金杰指挥工人施肥。之前都是和老丈人一起做,现在规模扩大了,他和老丈人分开,一个人管一个基地,他感叹地说,谁都不可能永远帮你,还是都得靠自己。
  • 看工人装的肥料多了,梁金杰搬来称重机,让工人再称一遍。“还是要根据面积科学施肥,一是让子姜更好地成长,二是提倡节约不要浪费。”梁金杰说,他种姜的第一年,姜种一斤七八毛钱,成本还算低,现在已经飙涨到四块二一斤,成本越来越高,生意远没有前两年好做。
  • 走到另一个棚,梁金杰正在嘱咐两名女工,让她们多注意子姜的成长情况。子姜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环节,稍微管理不善就会影响到产量和品相。梁金杰表示,他每天都对自己说,“劳动是快乐的,种植是伟大的,”
  • 难得间歇,梁金杰正想坐下来休息,送肥料的大叔就来了。大叔对记者说,“我可有点搞不懂这小伙子,不像你们一样,穿得整整齐齐去工作,反倒要这样折腾自己。”梁金杰一边和大叔搬着肥料,一边笑着说,“可别这么说,我可是用劳动的双手创造财富啊。”
  • 终于有时间休息下,梁金杰拿出手机看看女儿的照片,他说,在这里干活其实挺无聊的,看看女儿的模样,就会很开心,“她很喜欢来这里玩,每次来这都到处跑到处看。”
  •   梁金杰邀请我们上到旁边的小楼楼顶,一起从高处看看他的姜田。放眼望去,26亩的姜田,50个铁架棚甚是壮观。我们也有这样的疑问,种植子姜这么累这么辛苦,他有没有过退却的时候,然而让记者意外的是,梁金杰格外坚定,他说,从来没有想要放弃,他非常看好农业将来的发展趋势。我们也坚信,未来的农业生产,一定离不开他们这样的“新农人”。本次直播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刘学佳、黄伟斌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