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模达人

人物:杨育锥

身份:船模制作者

时间:2016年6月21日

他热爱“造船”,在近20年的时间内,他先后手工制作了数十艘中国古船的船模;他手艺了得,造出来的船模被多所博物馆收藏,其中近30条船模被中国航海博物馆永久收藏;他敬畏中国古船,希望通过“造船”,弘扬中国的船舶和海洋文化……他是厦港街道鸿山社区的“船模达人”杨育锥,这辈子和船只分不开,拥有一手制造船模的精巧技艺。
  • 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我们来到了杨育锥的家门口。此时,他正在门外整理自己存放的木材,他说这些对船模制作者来说可都是宝贝呢。杨育锥,今年66岁,虽已过耳顺之年但仍精神矍铄。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船模,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痴迷地造出一艘又一艘满载历史的古船。
  • 一进杨育锥的家中,我们就被眼前的“船模世界”给惊呆了:大到等人高的巨型船模,小到半个指甲盖的船模小部件,这里一应俱全。杨育锥笑呵呵地同我们说:“好端端的一个家都被我改造成了船模工作室了,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这里。”
  • 杨育锥取下一个木块,将其锯成大小相同的小木块,用于制作船模上的小部件。为了造出精致的船模,杨育锥到处去“淘”材料,连鼓浪屿居民废弃的旧木床都不放过。他告诉我们,福建省生产的杉木、樟木和松木,都是优质的船模制造原材料。
  • 在杨育锥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不同用途的工具。他随意取出了两件,“你们看,这些工具都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有的还是我亲手做出来的,到现在还十分耐用。”杨育锥出生在造船世家,年轻时学过做木工,后来当了近10年的海军军舰技术员,又精通汽修、木工等技术,这让他对“福建古帆船”的研究和船模制作十分得心应手。
  • “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是中国四大名船之首,也是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最优秀的远洋木帆船之一。如今,“福船”已经难觅踪迹,杨育锥觉得很有必要留住古帆船的记忆,在近20年的时间内,他先后手工制作了数十艘古船船模。“来,你们闻闻,很香的。”杨育锥拿出一艘用香柏木制作的小船,样板来自福州的舢舨,是“福船”中很具代表性的交通艇。
  • 为了让古帆船保留古老韵味,杨育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艘船都是严格按照比例缩小制作,就连古帆船的帆布,他也是按照最原始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杨育锥正在重新整理一艘厦门钓艚的帆布,这是闽南沿海地区广泛使用的优秀船型,稳定性高,抗风性强,是远洋和海上作业母船,是老厦门人心中无法忘怀的船型。
  • 杨育锥告诉我们,他做过的数十艘古船船模中,有多种类型,如战船、商船、渔船、官船、执法船等等。近期,杨育锥正准备着手制作“新安沉船”,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发现的一艘中国元代航海贸易船。虽然国内已有人做出该船的船模,但并未得到业界的认可。为此,杨育锥不断查阅资料和老照片,希望能够还原其真实面貌。
  • 要制作一种船型的船模,就必须了解它的形状、结构等特点,然而一般都是家族或师徒传帮带,口口相传,很少有文字记载。为了制造“新安沉船”,杨育锥到处收集数据,并自己绘制出船只的线型图。“我要把专家测绘出来的数据,还原其真实面貌和历史,让它变成看得见和摸得着的船模!”
  • 杨育锥造出的船模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和好评。他与中国航海博物馆签约制造“福船”模型,他制造的多条船模被该馆永久收藏。在我们闲谈之间,杨育锥接到博物馆的来电,对方和他商量近期将筹办的船模大赛事宜。
  • 杨育锥带着我们来到位于东渡的“海丝”古船模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这是一个内容更丰富的“船模世界”。交流中心馆内,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古今名船的船模,杨育锥和其他三位厦门本土民间船模师傅把多年来参赛和获奖作品,以公益的形式在馆中予以展示。杨育锥告诉我们,这里每年都会举行夏令营和兴趣班,他也都会过来培训青少年动手学习制作船模。
  • 在展馆内,我们见到杨育锥最得意的作品——“福船”中特有的“花屁股”。有些“福船”船身镌刻着美好寓意的图腾,比如“八仙过海”、“三藏取经”等等,因为内容丰富且色彩绚丽,人们将其称呼为“花屁股”。所以,“花屁股”不是船型,而是人们把美好的寓意寄托在“福船”身上。
  • 为了寻找已经消失的“福船”特有的“花屁股”,杨育锥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图片,甚至亲自到船型建造原地调查。历经近一年的努力和探索,他终于将船型的特点、结构、拼接等要点琢磨清楚,并完成了船模的制作。杨育锥打开展示橱窗,边整理“花屁股”的帆布,边说道:“这艘船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下月要去敦煌参展啦!”
  • “以前小时候在海边看到这种船,就知道我们有口福了。”杨育锥还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另一件作品——厦门钓艚,“这种船多为打渔船,每次都会带着新鲜的海货回来。”杨育锥有些激动地说,“我由衷地敬畏我们国家的船舶!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中国古船是世界上最优秀、最漂亮的船!”
  • 图为杨育锥取得的荣誉和证书、已经发表过的论文。杨育锥说,他不予余力地雕琢船模,撰写论文,是希望能引起人们对中国古船的关注,留住那渐行渐远的古船历史,而不是一味地崇拜西洋船只。“做船的时候不单是在做船,而是在学习一段历史和文化,我们要记住咱们国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并弘扬中国的船舶和海洋文化。”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刘学佳、黄伟斌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