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戏曲文化推广者
人物:陈伟顺
身份:戏曲文化推广者
时间:2023年4月14日
咿呀曲调里婉转低吟,霓裳折扇间回眸一笑,戏曲以它的独特魅力征服了不少观众。在厦门,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自己是戏曲爱好者,还培养了大批的“小戏迷”。他编写戏曲教材,在校园内打造精品课程;他自制精美道具,让孩子们感受戏曲之美……他是陈伟顺,一个专注于戏曲文化推广的音乐老师。
七点多,陈伟顺早早来到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以下简称“北附”),指导戏曲社团的学生练早功。陈伟顺,北附学校小学音乐教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传承人,福建省中小学戏剧展演优秀指导教师,海沧区戏曲教育工作室主持人,海沧区优秀教师,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
伴随着咿咿呀呀的旋律,学生开始进行“跑圆场”训练。该环节主要训练舞台行走的步伐,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仪态。刚开始教学,陈伟顺便感觉前所未有的困难。南音曲目学习难度大,孩子们兴致并不高,怎么办?经过一番琢磨,他改教更通俗易懂的歌仔戏,后来,这门课程成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北附也成为福建省首个把地方戏曲传承教育纳入常规课程的中小学校。
八点半,陈伟顺给学生们上课。他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戏曲剧团必备的“五箱一桌”。最初,陈伟顺只会唱腔,台步、身形、表演能力等,都需要更专业的人才能教,他就去请专业的演员和艺校的老师来上课。陈伟顺表示,每“解锁”一种新的剧种,他都会先跟着专业人士自学,待自己掌握技能后,再把学到的内容一一教给学生。除了学习表演,陈伟顺还负责给孩子们梳妆打扮。普通的化妆一次要50元,梳一个稍微像样的发型也要50元,全班几十个学生开销太大,不是长久之计,于是爷爷出资让他前往北京学习专业的戏曲梳妆技术,学成归来自己给孩子们化妆,从而节省开支。
课堂上,陈伟顺指导同学们练习手指操,锻炼手指的灵活度。本学期,陈伟顺每周不仅要上音乐课,还要兼任戏曲课,社团排练课,每周至少得完成30节课,教学任务可谓繁重。“在平时的戏曲教学中,我需要打开牙关,给他们做一些比较夸张的示范,时间久了,也患上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会出现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因此每次结束教学后,我需要自己一个人平复良久。”陈伟顺说。事实上,早就2019年,他就因工作忙碌而长期熬夜,把肝脏熬出了问题,一度进入医院。陈伟顺坦言,因为身体问题,自己也曾动摇过。但想让孩子们学习戏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念头,还是支撑着他把这件事坚持了下来。
中午,陈伟顺回到学校里的工作室——蓝海豚小学戏曲社团工作室,整理戏曲表演时所需要用到的道具。现在,陈伟顺不仅把歌仔戏打造成了精品课程,还打造成了学校里首屈一指的“精致社团”——蓝海豚小学戏曲社团,该社团自成立以来,陈伟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扩大教学范围: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如今,在蓝海豚小学戏曲社团内,多种剧种齐“开花”。
在服装间里,陈伟顺将清洗过的衣服挂上衣架,整理摆放,这些都是学生们平时表演时使用的。此外,陈伟顺还整理一下给孩子们拍摄用的摄像设备。陈伟顺认为,传承是戏曲社团最重要的一环,因此,他开发了一项“新业务”——安排退居幕后的老学员在社团里“打工”,给新来的学员准备服装、造型等。此外,这些老学员还负责给烫戏服、缝衣服、补扣子等。而他会给前来帮忙的学生做好打工记录,一次付1块钱的工钱,以此奖励学生的积极性。
下午,嵩屿校区有戏曲社团课,陈伟顺骑车赶到该校区,来到戏曲教室,给喜欢戏曲的孩子们带来每天一次的社团培训。在戏曲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改进自己授课的方式。一开始,他会一一示范每个动作,每句唱词,后来,他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费劲,学生们学习进度也慢,他便借助多媒体工具,提前录制教学视频,并在上课时前先以视频作示范,让大家跟着视频先行练习,再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如此一来,教学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孩子们盘坐在地上,陈伟顺耐心地教学,指导学生调整唱腔。每到社团纳新之时,总会有上千名学生积极踊跃报名。在学生入团前,陈伟顺会和学生及家长“约法三章”,让孩子们每天坚持到团参加训练。戏曲虽美,但学习的过程却很苦,为了提升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从2022年起,学校戏曲社团每个月都会组织一场校内公益演出,表演者从每周的《周末戏苑》中选一期进行开放性展示,票价为3元,所有的收入所得均捐献给希望工程。“这种公益演出的方式,肯定了孩子们努力的价值。”陈伟顺说。
本月底,戏曲社团将携带歌仔戏《打金枝》和高甲戏《睇灯》两部作品参加厦门市鹭岛花朵中小学文艺展演,每天下午,陈伟顺都在剧场指导社团成员进行排练。每年寒暑假,陈伟顺会带着团里的成员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凭借着精湛的技艺,这群“小戏骨”也斩获各类大奖:中国戏剧小梅花奖金奖5枚、福建省丹桂杯曲艺大赛二等奖、厦门市读册歌一等奖、厦门市南音大赛一等奖、最高荣誉奖“水仙花表演奖”……与此同时,学校也被授予“闽南文化艺术特色校”“歌仔戏人才培养基地”“少儿歌仔戏研习基地”“高甲戏人才培养基地”“南音传习基地”。
从2015年至今,陈伟顺至少培养了5000个戏曲小戏迷,他希望,这个数字未来还能不断地扩大。“我希望通过推广戏曲文化,让更多的孩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陈伟顺说。
刷新
暂停刷新
本期责任编辑:
赖旭华,马庆伟,连芊,李伊琳
报料电话:
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往期回顾
更多>>
特别策划
今天是我们的节日
第三百六十八期
热心肠的公益夫妇
第三百六十七期
暖心小伙和他的“元气早餐”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