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把脉人”

人物:黄友树

身份:厦门市气象台探测中心副主任

时间:2016年5月27日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出门前看下天气预报,下雨带伞,天冷添衣……短短几十个字的天气预报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这些天气预报的背后,是一群人在默默守望,他们就是给天气“把脉”的人——气象观测员,厦门市气象台探测中心的黄友树就是其中的一员。30年来的无数个日夜,黄友树就站在观测场里,用双眼记录厦门的天气变化,收集老天爷的各种“表情包”。
  • 早上6点,天刚蒙蒙亮,太阳还没出来,黄友树就来到东渡狐尾山山顶的厦门气象观测站,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是厦门市气象台探测中心的一名资深气象观测员。30年来的无数个日夜,黄友树就在观测站里,用双眼记录厦门的天气变化,收集老天爷的各种“表情包”。
  •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信息是如何预报出来的?黄友树取来一个数字探空仪,对我们说:“奥秘就在这个神奇的仪器上!”数字探空仪会搭载在灌满氢气的气象气球上,升到3万米的高空,测量多个大气参数,并将这些数据用无线电传回地面接受站。由于探空仪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在正式释放前都要进行“基值测定”。黄友树对数字探空仪进行检测,并调试与探空仪配套使用的气象雷达的工作状态。
  • 室内的准备工作完成,黄友树和同事来到充气室。他们把气象气球与充气口接上,用绳子将气口扎紧,为气象气球充灌氢气。“在这里要特别小心,不能有一点火苗,不然就会有安全隐患。”黄友树认真地说。
  • 气象气球充气完毕后,黄友树拿出一根31米长的绳子,将气象气球和探空仪绑定,等待在7点15分放飞气球。在厦门高空气象观测站,每天会在北京时间的早上7点15分和晚上7点15分两个固定时间点放飞气象气球,放飞的时间是与全世界同步的。黄友树介绍,福建省内还有福州和邵武两个高空观测站,每天早晚也会放飞气球,而这样的观测站在全国共有120多个,它们共同采集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多个气象数据。
  •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黄友树拉着绳子,慢慢地释放气象气球,让其缓缓上升。“这个时候,最怕遇到雷雨和台风天气,人在室外很危险。”黄友树说,有一次遇到雷暴,一个响雷打在距离他和同事三十米外的地方,把他们吓得冷汗涔涔。
  • 据黄友树回忆,自1958年8月厦门探空站建站以来,放球是每天雷打不动的重要工作,不过也有一次“例外”。那是1999年的10月9日,当年的14号台风“单恩”正面袭击厦门,中心风力高达14级,黄友树和同事们先后5次尝试放飞气球,都没能成功,最后只能向上级部门申请取消当日的两次放球。
  • “五、四、三、二、一,放!”北京时间7点15分,从对讲机中听到同事的放飞指令后,黄友树立即松手,让气象气球向高空飞去。“一般情况下,气球会飞到3万米左右的高空,我们的最高的放飞记录超过3万6千米了。”黄友树向我们介绍说,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会压力失衡而爆破,而整个上升过程中每一秒的数据都会传回到地面雷达。
  • 气象气球越升越高,越飞越远,几分钟后肉眼就看不到了。黄友树回到雷达天线处,观察雷达是否处于自动跟踪状态。如果发现雷达天线跟踪的方位不正确,他就会立即指挥微机操作员手动“抓球”,以确定气球和探空仪的飞行线路和实时位置。
  • 8点整,黄友树带着我们来到地面观测场,准备进行日常的设备巡查及人工观测。这个观测场是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场地,各种观测仪器按照“北高南低”的顺序整齐排列。“这样的工作,现在每三个小时要进行一次。”黄友树坦言,气象观测员就像钟表一样工作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做着相同的事。
  • 观测场的中心点有一块石碑,标注了具体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站在上面,庄重的“观天仪式”开始了,黄友树先看云量、云状、云高,然后是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这是他多年工作总结出的“云、能、天”观测法则,整个过程只能用时3分钟左右。“今天,厦门的上空以积云为主,天气晴朗,海沧、龙海一带有浓积云,如果变成积雨云,可能带来阵雨。”经过观测,黄友树向我们简单地预报今天的天气状况。
  • 紧接着,黄友树打开百叶箱,查看记录温度、湿度等要素,并检查温室传感器是否正常运作。
  • 大概两分钟后,黄友树走到12米高的风塔旁,抬头观测风向风速。“现在刮的是偏东南风,风力很小,只达到微风等级。”
  • 采集完各个观测仪器的数据,黄友树还陆续巡查了雨量观测仪、闪电定位仪等各个观测设备的质控情况。“遇上下雨、打雷,别人是往家跑,我们则是要往外跑,冒着生命危险,在布满仪器的室外观测场进行作业。”黄友树感慨地说道,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为准确的气象数据。
  • 回到办公室,黄友树在电脑上输入记录下来的各项气象数据,在整点之前对外发报。此时,同事们也都陆续到岗,整个探测中心进入了有条不紊的忙碌工作状态。
  • “方丈之地测万千气象,狐尾山上看云卷云舒”,这绝对是一种享受!从1986年到2001年的15年纯人工观测期间,黄友树在日复一日枯燥而繁杂的工作当中,摸索出了一套观测程序。一次次准确的发报,帮助黄友树多次拿到中国气象局颁发的至高荣誉——“250班无错情”,这意味着他连续250班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出现一次发报差错。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刘学佳、黄伟斌

鸣谢单位:厦门市气象台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