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压线上的“手术师”

人物:廖志华

身份:带电作业工

时间:2022年8月23日

在高空中,他们忍受烈日“烤”验,在不停电的状态下,对高压电网进行检修。这是带电作业工的日常,他们保障电力供应,守护万家灯火,被称作高压线上的“手术师”,廖志华便是其中一员。
  • 早上七点多,廖志华来到办公室,查看工作票,了解今天的工作安排。带电作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事关人身安全,需要提前计划好,做好各项准备。廖志华认真查看工作票上的每一项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廖志华,三明泰宁人,2013年进入国网厦门供电公司不停电作业中心工作,现任中心四级职员、不停电作业创新室顾问,曾获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厦门市优秀技能选手、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 廖志华召集同事们开班前会,根据工作票,一项一项确认作业流程。 “电力工作本来就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带电作业更是难上加难,要考虑多方因素,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廖志华说,户外带电作业要考虑当时的天气、周围的环境、工具的使用等情况,根据现实情况确定维修时间、地点和方式,做到科学作业,这样才能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完成带电作业。
  • 廖志华和同事穿上工作服来到工具库,打开密集架,检查今天要用到的工具。他把工具一个个拿起来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再拿走,前往配电线路故障点。
  • 九点多,廖志华来到一处配电线路的故障点进行带电作业。廖志华与同事在作业点周围进行布控,避免行人靠近,做到安全施工。廖志华穿上绝缘服,戴上绝缘手套和帽子,准备开始检修。修开始前是站班会,由小组负责人讲解注意事项,进行最后的任务确认。现在带电作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四人一组,设置一位小组负责人在地面指导,一人在地面配合,两人在上面作业。
  • 廖志华和同事爬上绝缘车的工作斗,借助其力量,升到七米左右高的位置,再把和电线杆的距离调整到适合作业的标准,最后固定住工作斗的位置。开始进行带电作业,廖志华先拿出绝缘毯包裹电缆,再用绝缘夹夹住,完成检查前的绝缘工作,接着打开电箱维修电路。“2014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第一次接触带电导线那种放电的声音,我记忆特别深刻。”廖志华说。
  • 结束作业,工作斗往下降。廖志华看出新人的紧张,于是鼓励他克服紧张心理,多实操,总结经验。廖志华坦言,刚入行时,自己也有所顾虑,甚至没敢告诉家里人,后来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慢慢在实操中建立信心,才一步步成长起来。
  • 下来后,廖志华汗流浃背,背后已经湿透。连日来,厦门天气炎热,温度居高不下,在户外作业,再穿上这套绝缘服,“体感温度能到达38摄氏度,一不小心就会中暑。”廖志华说。在恶劣环境下进行带电作业,廖志华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莫兰蒂台风袭击厦门后的电力抢修工作。廖志华回忆,当时全市电网一度瘫痪,他与同事们第一时间支援一线,“当时我驻点在同安,同安山村农田比较多,电路抢修难度较大,我们连续好几天进行高强度作业,清理路障、抢修电路……”廖志华说,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居民和工厂用电恢复了正常,“这时我们才如释重负。”
  • “带电作业长期以来是由作业人员升到高空,直接接触带电导线,这样做不仅危险还耗力耗时。”廖志华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经常和同行交流,带头推动机器人代替人工带电作业项目落地厦门。下午两点多,廖志华来到一处抢修点,通过操控机器人进行检修。只见廖志华在平板电脑上发出指令,上面的机器人就开始移动,慢慢接近电线,开始带电作业。
  • 据介绍,之前进行复杂级别的带电作业项目,一次至少需要8个人,耗时一个半小时左右。今年6月,在同安区西柯镇实现全国首例机器人复杂带电作业后,只需四个人,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作业。机器人作业结束后,廖志华向组员分享心得。工作近九年来,廖志华和同事们培养了良好的默契,每结束一次作业,都会互相分享心得,讨论当天作业难点以及改进措施。
  • 下午四点左右,回到单位,廖志华与同事一起走进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交流与研发。近年来,厦门市致力打造“厦门不停电作业”新名片,廖志华积极响应政策,勇于创新。他担任不停电作业创新室的技术顾问,创新作业工具,推出电动组合绝缘杆、机器人等创新成果,扩大了不停电作业覆盖面,减少了停电时户数。
  • 和同事讨论完,廖志华回到办公室画图纸,目前正在研发新型接线工具和弯线工具。 在之前,他所研发的电动组合式绝缘操作杆、自锁式紧线工具、便携式电动绝缘升降平台等获得12项专利。廖志华表示,他研发新型工具的灵感多来自从实操总结的经验,“因为有实操,所以才能更容易地发现带电作业的痛点,才有方向去改进作业方法和工具。”
  • 最后,廖志华做归档工作,总结一天工作,制定明日工作票,给文件盖章,处理相关行政事项。对未来,廖志华信心满满,“下一步,我的目标是带领一批优秀人才,务实创新,把不停电作业做到完美,服务好民生,成为行业标杆。”
1/12
直播实录
  • 2022-08-23 07:00

     

      早上七点多,廖志华来到办公室,查看工作票,了解今天的工作安排。带电作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事关人身安全,需要提前计划好,做好各项准备。廖志华认真查看工作票上的每一项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廖志华,三明泰宁人,2013年进入国网厦门供电公司不停电作业中心工作,现任中心四级职员、不停电作业创新室顾问,曾获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厦门市优秀技能选手、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 2022-08-23 07:33

      廖志华召集同事们开班前会,根据工作票,一项一项确认作业流程。

      “电力工作本来就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带电作业更是难上加难,要考虑多方因素,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廖志华说,户外带电作业要考虑当时的天气、周围的环境、工具的使用等情况,根据现实情况确定维修时间、地点和方式,做到科学作业,这样才能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完成带电作业。

  • 2022-08-23 08:05

     

     廖志华和同事穿上工作服来到工具库,打开密集架,检查今天要用到的工具。他把工具一个个拿起来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再拿走,前往配电线路故障点。

  • 2022-08-23 09:07

     

    现场布控

      九点多,廖志华来到一处配电线路的故障点进行带电作业。廖志华与同事在作业点周围进行布控,避免行人靠近,做到安全施工。廖志华穿上绝缘服,戴上绝缘手套和帽子,准备开始检修。

    穿上绝缘服,戴上绝缘手套

      检修开始前是站班会,由小组负责人讲解注意事项,进行最后的任务确认。现在带电作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四人一组,设置一位小组负责人在地面指导,一人在地面配合,两人在上面作业。

    站班会,由小组负责人讲解注意事项

  • 2022-08-23 09:40

     

     

      廖志华和同事爬上绝缘车的工作斗,借助其力量,升到七米左右高的位置,再把和电线杆的距离调整到适合作业的标准,最后固定住工作斗的位置。

      开始进行带电作业,廖志华先拿出绝缘毯包裹电缆,再用绝缘夹夹住,完成检查前的绝缘工作,接着打开电箱维修电路。

      “2014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第一次接触带电导线那种放电的声音,我记忆特别深刻。”廖志华说。

  • 2022-08-23 10:15

      结束作业,工作斗往下降。廖志华看出新人的紧张,于是鼓励他克服紧张心理,多实操,总结经验。

      廖志华坦言,刚入行时,自己也有所顾虑,甚至没敢告诉家里人,后来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慢慢在实操中建立信心,才一步步成长起来。

  • 2022-08-23 11:07

      下来后,廖志华汗流浃背,背后已经湿透。连日来,厦门天气炎热,温度居高不下,在户外作业,再穿上这套绝缘服,“体感温度能到达38摄氏度,一不小心就会中暑。”廖志华说。

     

      在恶劣环境下进行带电作业,廖志华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莫兰蒂台风袭击厦门后的电力抢修工作。廖志华回忆,当时全市电网一度瘫痪,他与同事们第一时间支援一线,“当时我驻点在同安,同安山村农田比较多,电路抢修难度较大,我们连续好几天进行高强度作业,清理路障、抢修电路……”廖志华说,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居民和工厂用电恢复了正常,“这时我们才如释重负。”

  • 2022-08-23 14:30

     

      “带电作业长期以来是由作业人员升到高空,直接接触带电导线,这样做不仅危险还耗力耗时。”廖志华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经常和同行交流,带头推动机器人代替人工带电作业项目落地厦门。

     

      下午两点多,廖志华来到一处抢修点,通过操控机器人进行检修。只见廖志华在平板电脑上发出指令,上面的机器人就开始移动,慢慢接近电线,开始带电作业。

  • 2022-08-23 15:02

      据介绍,之前进行复杂级别的带电作业项目,一次至少需要8个人,耗时一个半小时左右。今年6月,在同安区西柯镇实现全国首例机器人复杂带电作业后,只需四个人,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作业。

      机器人作业结束后,廖志华向组员分享心得。工作近九年来,廖志华和同事们培养了良好的默契,每结束一次作业,都会互相分享心得,讨论当天作业难点以及改进措施。

  • 2022-08-23 16:09

      下午四点左右,回到单位,廖志华与同事一起走进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交流与研发。

     

      近年来,厦门市致力打造“厦门不停电作业”新名片,廖志华积极响应政策,勇于创新。他担任不停电作业创新室的技术顾问,创新作业工具,推出电动组合绝缘杆、机器人等创新成果,扩大了不停电作业覆盖面,减少了停电时户数。

  • 2022-08-23 16:41

      和同事讨论完,廖志华回到办公室画图纸,目前正在研发新型接线工具和弯线工具。

      在之前,他所研发的电动组合式绝缘操作杆、自锁式紧线工具、便携式电动绝缘升降平台等获得12项专利。

      廖志华表示,他研发新型工具的灵感多来自从实操总结的经验,“因为有实操,所以才能更容易地发现带电作业的痛点,才有方向去改进作业方法和工具。”

  • 2022-08-23 17:42

      最后,廖志华做归档工作,总结一天工作,制定明日工作票,给文件盖章,处理相关行政事项。

      对未来,廖志华信心满满,“下一步,我的目标是带领一批优秀人才,务实创新,把不停电作业做到完美,服务好民生,成为行业标杆。”

      本期《厦门人的一天》播放到这,谢谢观看。

The End

本期责任编辑:

赖旭华、沈伟彬、张静莹、李奕佳

鸣谢:国网厦门供电公司不停电作业中心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厦门网简介-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厦门网 版权所有,未经厦门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厦门电信提供网络带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7000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08312)

厦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未成年人举报专区、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电话:18060970590 举报邮箱:xmwnews@126.com

海峡网络(厦门)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厦门市软件园三期诚毅北大街53号厦门日报社新媒体大厦15F、16F 邮编:361009 传真:5506194

广告热线:5506107 新闻热线:5506191[8:00-18:00] 闽ICP备05020922号-3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782号

新闻欺诈、虚假新闻举报邮箱:xcbjxmsc@xm.gov.cn 举报电话:0592-2858950 0592-285895

厦门网“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电话:5506197 举报邮箱:xmnn@xmn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