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指尖上的棕编技艺

    人物:杨海雄

    身份:三明上青棕编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

    时间:2022年7月8日

    棕编,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用棕榈树叶为原料,在巧手编制之下,变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海雄是这个项目的市级传承人,始终用自己的努力推广着。
    • 早上九点左右,杨海雄将之前采购的棕榈叶搬出来,铺在地上进行晒干。连续多日阴雨天气,终于迎来了个晴天,杨海雄要趁这个机会,赶紧把制作棕编作品的材料晒成合适的硬度。杨海雄,80后,出生在三明泰宁,棕编手艺人,三明上青棕编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受到祖父的影响,杨海雄很小开始学习棕编技艺,长辈编织的小鱼和小蚂蚱,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而从18岁开始,他就一直钻研着这门技艺。
    •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而成,几片棕榈树叶,一把剪刀,几根细针,几根线,经过穿、结、抽、扣等技法,精巧的鹤、老虎、龙舟、凤凰等造型展现眼前,线条流畅,神态生动。2011年5月23日,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源于生活,乐趣于生活,流传于生活,这使得棕编比其他非遗项目看起来更加有趣。杨海雄的棕编作品,多种编法交汇融合、构造丰满立体的造型,他的代表作有十二生肖、丹顶鹤、孔雀等,也创作过像毒液这样的漫威人物。
    • 杨海雄带上工具,准备上山采集一些新鲜的棕叶。杨海雄的住处后山有着成片的棕榈树,狭长而相对柔软的棕榈叶是他做棕编教学展示的好材料。之前,为了生计,杨海雄曾到过泉州工作,做过保安、建筑工人等,看到别人在街上叫卖棕编作品,他很有感触。其实,杨海雄心里一直放不下对棕编的热爱,也没有放弃棕编的练习,休息时间他几乎都在做棕编作品。
    • 十点左右,杨海雄找到一棵相对矮点的棕榈树,拿出小刀割下一段,“这些就够我做好久了。”杨海雄介绍,他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没有网络和玩具,棕榈叶倒是很多,它是常见的易存活植物,栽于路边,全年均可采;晒干后抗腐蚀、防虫蛀,50年内不会变质;软硬适中,弹性适中,受力均衡,柔韧性好,适合编织。
    • 找了一处石桌石椅坐下,杨海雄开始动手进行棕编创作。以打扣为主,辅以剪刀、锥子、小刀等工具,综合运用编织技巧,通过撕、拉、绕、穿、刺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 在棕叶的脊背上抽硬丝,用硬丝圈成一个圆圈在两叶片中间,绕身段并抽紧,做出触角、后脚、小足、翅膀,没一会儿,杨海雄就做出了一只蚂蚱。得益于网络小视频的兴起,杨海雄在网上看到了很多造型精美的手工编织品,“我感觉那些漂亮的作品,用棕榈叶也能编出来。”于是,杨海雄就看着视频、照片,自己研究怎么编,通过长期的摸索,他的技能水平逐步提升,编织手艺越来越纯熟,十二生肖信手拈来,五分钟能编一只蚂蚱,三小时能编一条龙。
    • 谈笑风生之间,凭着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像,杨海雄又做出了玫瑰花和小鱼。经过摸索,杨海雄的棕编作品,从早期编法单一、造型单薄向多种编法交汇融合、构造丰满立体逐渐转变,作品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态生动。从简单的蚂蚱和小鱼,到耗时至少两天的十二生肖、丹顶鹤、孔雀,杨海雄能编的造型越来越多。除了昆虫动物,他还会编福袋,在里面塞一些香料就变成香包,还编了酒瓶、储物盒,观赏性和实用性兼顾,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 下午两点半,杨海雄将晒好的棕榈叶收起来,捆成一捆,立着放在住处门口。“到时候用这些晒干的棕榈叶做棕编,再借鉴竹编工艺中的防腐技术,作品就可以保存很久了。”杨海雄说。目前,棕编的制作主要靠人力,前期需要培训,上手后短则半小时,长则一至二天起。杨海雄说棕编过程固然可以拆分步骤,流水线生产,但目前还做不到机器化。
    • 现在,只要不下雨,杨海雄每天晚上都会去和平码头一带摆摊,售卖自己棕编手工艺品。追随潮流的他学直播博主支起手机架在网上直播,一边摆摊一边给网民粉丝进行棕编教学演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所以我会继续编下去,传承好这一门宝贵的手艺,当好守艺人!”杨海雄微笑着说,现在他也收了不少徒弟,大家都在尽自己的力量推广这一非遗文化。
    • 杨海雄自幼受到爷爷对棕编技艺爱好的熏陶,酷爱手工艺,几十年来从未间断,除了靠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想激发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种类外,不断地与全国各地同行老师们交流切磋,逐步开拓作品的宽度与深度,并与多种工艺手法相结合,使作品在棕编原有基础上融合,呈现出来的新作品更加逼真与灵动。现在,杨海雄不断地探索和改良,创新出更多的编法和工艺造型。
    • 而对于棕编技艺的非遗传承,杨海雄很有信心。“棕榈叶是纯天然绿色产品,且价格低,学习成本不高。”杨海雄说,“目前,国家大力推行双减政策,鼓励素质教育,研学项目已成为新时代热门的学习方式,而棕编技艺的非遗属性,很贴近学生的研学需求。”如今42岁的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喜爱上粽编手艺,因为年轻人的思维活跃,更容易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更丰富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手工艺顺利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本期责任编辑:

    赖旭华、马庆伟、沈伟彬、张静莹、李伊琳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