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达人

人物:杨丽唇

身份:竹编手艺人

时间:2016年3月25日

在同安外较场,一提起竹编女师傅,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识;再复杂的东西,只要有图片,她都能编出来,其作品甚至卖到了金门;从业40余年,其他同行几乎都改行,她仍一直在坚持,不过也担心有一天手艺失传……她是同安的竹编手艺人——杨丽唇,拥有一手精巧的竹编技艺。
  • 一大早,杨丽唇就拉开自家竹器店的卷帘门,准备开始一天的竹编生活。杨丽唇的竹器店位于同安祥平街道的外较场,这是一间二十平米左右的店面,其实也是个作坊,杨丽唇就在这里编织她的竹编作品。在外较场,一提起竹编女师傅“阿唇”,几乎无人不识。今年55岁的杨丽唇已经从业40余年了。她打小生活的外较场曾是同安有名的竹编市场,祖辈和父母都是竹编手艺人。耳濡目染的杨丽唇,很快对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时便和父母开始学习竹编技艺。
  • 店铺招牌下悬挂着的一排竹器很是吸引眼球,每天一开店,杨丽唇都会把它们一一挂好。手里拿着一个成色亮丽的双层吊篮,她笑着对我们说:“这个吊篮卖500元,但是编好这个真的很费工,需要10多道工序,我一个人得耗时4天才能完工。”
  • 杨丽唇有着自己的一套基本功,砍、锯、切、剖、削、磨、编、织,这些都是样样通晓,步步扎实。只见她麻利地用砍刀将一米多长的竹筒剖开,接着拿出一把锋利的篾刀将其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进行里外分层,再根据后期编织的需要,细分成宽窄、厚薄不同的竹条。一连串破篾化条的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 “你看,一根粗的可以剖成八条这样细的。”杨丽唇拿着剖好的篾条向我们展示,“就这样一根普通的竹条,要用割刀一层层地剖成篾条,总共剖成八条,每条的厚薄还要相同。”据她说,仅这一道工序的,没有两三年的苦练是掌握不了的。
  • 砍竹条,剖篾条,编竹器,手指和手掌被锋利的竹刺扎破划伤,是常有的事。这么多年过去了,杨丽唇的双手早已伤痕累累,手指上时常要缠着创可贴保护。“有时毛刺不小心扎进手里,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说话间,杨丽唇向我们摊开双手。她的手掌上布满老茧,沟壑纵列,竹编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 杨丽唇将剖好的篾条,一圈一圈地绕起来缠好。纤细的篾条在杨丽唇手中变得“乖巧听话”,任她摆弄,在空中翻转时好似优美的舞蹈。
  • 下一步要把剖好的篾条进行刮篾,简单说,就是刮去每条竹篾上的毛刺和边棱。对上下宽度不一的篾条进行削刮,才能使篾条在编织的时候更加紧密地挨在一起,用它们编织出来的竹器才会牢固耐用。杨丽唇将缠绕好的篾条拿到水龙头下冲洗,为的是刮篾时更顺滑一些。
  • 手脚麻利的杨丽唇利用自制的工具开始刮篾。一根这么细的篾条至少还要在刮刀与竹片的中间,来回拉过四次。凭借着数十年的丰富经验,杨丽唇的手指对篾条触感灵敏,经过她手拉出来的篾,厚薄匀称,细腻柔软。
  • 杨丽唇正在做一个蒸架(闽南地区用于蒸年糕或发糕的烹饪工具),一根根篾条在她手中娴熟地翻舞着,弯、折、穿、插……杨丽唇一边做,一边和我们闲聊,看似平静而简单,而在我们眼里,这已经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了。不到5分钟,一个结实美观的蒸架出现在我们眼前,整个过程好像在变魔术。
  • 竹器编织是个辛苦的行当,在有些环节,女性的手劲不够,完全做不来。有时候 ,杨丽唇要和她的丈夫一起配合,才能完成一高难度的竹编作品。她和丈夫也是因为竹编而结缘,结婚几十年来,两人的默契程度早已无可比拟。
  • 杨丽唇和丈夫向我们展示一件即将完工的竹篮。编制竹篮是杨丽唇最擅长的手艺活,不少人慕名前来定做。一位在台湾开婚庆用品店的老板,多年来一直让杨丽唇供货。
  • 在杨丽唇的店里,我们还发现了两件“宝贝”——椅轿和扶篮,这两样可谓是闽南地区的育婴“神器”。杨丽唇和丈夫细心打磨除刺,为的是顾客买回去后能够更安全的使用。
  • 杨丽唇经常会把刮下来的竹皮收集起来,“这种绿绿的竹皮,闽南话俗称‘竹烟’,听说是治疗蛇串疮(蛇缠腰)的偏方药引,我都会留着,看谁需要就拿走,不要钱的哦!”
  • 经过杨丽唇的巧手编织,普普通通的竹子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诸如轻巧的筛子、结实的箩筐、精美的竹篮等等。杨丽唇说,她之所以还在“守”着这一门指尖上的手工技艺,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给生活增添一点乐子。
  • 当被问到家里还有什么人会编竹器的时候,杨丽唇略带无奈地回答道:“只剩我们老夫老妻还在干这个了,4个儿女都去别的行业工作了。现在年轻人都嫌辛苦,没人愿意学这手艺!”杨丽唇表示,她真担心有一天,竹器编织这门手艺失传了。本期的《厦门人的一天》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关注,一起为这位坚守传统竹编的女手艺人点个赞吧!我们下期再见!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刘学佳、黄伟斌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