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糊”出精美艺术品

    人物:陈赐勇

    身份:陈氏传统糊纸技艺传承人

    时间:2021年3月5日

    婀娜多姿的惠安女、威风凛凛的古代神兽、色彩鲜艳的灯笼……在集美前场的陈氏糊纸技艺传习中心,可以看到各种造型奇特的纸糊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陈氏传统糊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赐勇、陈赐坚所作。
    • 上午九点,陈赐勇来到工作室,准备开始今天的创作。陈赐勇的工作场地就是自家的老房子,门口贴着他自撰的对联:“传承先辈纸扎技艺,弘扬中华文化遗产”,横批是“独具匠心”。陈赐勇表示,这是为了记住祖辈的教育。“糊纸技艺交到我手中时,我的父亲常叮嘱我,手艺要精细,做人要诚信,他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 在正式开始创作前,陈赐勇先把糊纸用的材料准备好。事实上,陈赐勇的创作范围十分广泛,除了节日所需的灯笼,他也根据需要创作人偶、神像以及特定场景,无论是宫庙活动、闽南婚丧嫁娶都可以派上用场。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因此,要做的东西也不一样。根据订单情况,陈赐勇往往要提前十天备料。选择糊纸的材料、裁剪成合适的大小……做好前期的每一步准备工作,糊纸才能够轻松高效。
    • 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陈赐勇开始挑选硬度适中的竹子,并将其削成一根根大小适中的篾条。陈赐勇将篾条一两根相缠,三四根相交,逐渐搭起支架。由于糊纸手工艺品要用竹架支撑,因此竹子的选用也大有讲究。陈赐勇表示,三年以上的竹子才能用,因为这样的竹子比较硬且能弯曲。此外,还要挑竹节不突出的,这样粘纸才能平滑,否则粘出来凹凸不平,影响作品的质感和美观。
    • 十点半,陈赐勇将手中的篾条捆扎成了一个立体的框架。从事糊纸工艺四十多年,陈赐勇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时至今日,他仍时常被竹子上的小刺扎伤,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职业的热爱。凭借着精湛的手艺,陈赐勇兄弟二人的纸糊手作品几乎做到了“零差评”。不仅如此,2018年,这项技艺还获评“集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剪去多余的线条,接下来,陈赐勇准备开始糊纸。一个简单的糊纸手工艺品,只需绑架子、粘纸、染色等。若是遇上工艺复杂、体型又大的,则需要二十多天的工期。“长期以来,我和我的弟弟分工配合。最近,由于弟弟的脚受伤了,所有订单只有我一个人在做。为了保证能够按时交货,经常要忙到晚上。”
    • 蘸取适量的糨糊,陈赐勇将其涂抹在裁剪好的纸片上,然后粘贴在支架上。糊纸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糨糊若是调得太稀了,黏性便不够,若是调得太稠了,容易把纸张戳破。不仅如此,由于每件作品都没有对照图,也没有模型,创作全靠想象完成。因此,要将脑海中的构思转化为实物,除了需要丰富的经验,还要求创作者能够根据创作情况,及时裁剪纸张的形状大小。
    • 下午两点,陈赐勇取出花色不一的纸片,为糊纸作品进行“装扮”,提高作品的“颜值”。糊纸的材料有很多种,市面上并不容易买到。因此,平时看到一些适合的纸张,陈赐勇都会立即买下来。
    • 下午三点,陈赐勇盘点今日完成的糊纸作品,并构思接下来的创作任务。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加工逐渐取代手工制作,纸糊手工技艺日渐式微,糊纸的订单量也不像以前那么多。现在,陈赐勇有时一个月能接到十几单,有时又寥寥无几,收入并不稳定,但陈家兄弟并未曾想过放弃这一事业。“我们以糊纸为生,就要尽全力把这件事做精、做好。”陈赐勇说。
    • 为了将这项老手艺传承下去,陈赐勇兄弟二人开设了集美前场陈氏糊纸技艺传习中心,邀请广大兴趣爱好者前来学习。2018年,传习中心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习者——一群英国留学生。看到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学习、体验糊纸技艺,学习灯笼的制作,兄弟二人倍感欣慰。不仅如此,平日里,陈赐勇兄弟二人也会参与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定期到学校做宣传教学。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宣传形式,能够吸引更多人前来学习糊纸技艺,让这项历经百年的老手艺,能够继续焕发光芒。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沈伟彬、连芊、李奕佳

    鸣谢单位:前场陈氏糊纸技艺传习中心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