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荷叶"唱响闽南风

    人物:林惠真

    身份:歌仔说唱省级"非遗"传承人

    时间:2020年11月20日

    竹筷轻敲,铜钹发出清脆声响;竖板碰撞,击奏出悦耳旋律。作为歌仔说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惠真平日里最大的爱好便是手持乐器,开口来一段朗朗上口的“荷叶说唱”,即使从事这一行业已有31年,她对荷叶说唱的热爱仍丝毫不减。
    • 上午九点,林惠真坐在办公室前,搜索相关的戏剧视频,希望从中找寻创作的灵感。林惠真出生于荷叶说唱“世家”,父亲林赐福是歌仔说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师从荷叶说唱大师苏朝润。在他的影响带动和努力下,集美前场村被厦门市列为“歌仔说唱传习中心”、“民间曲艺示范点”。荷叶说唱起源于歌仔戏,是用竹筷快速敲打荷叶状铜钹伴奏的说唱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厦门曲艺界对歌仔说唱大胆创新,吸收四川的苏镲,配上芗剧的竖板,创造了荷叶说唱等新形式,在厦门地区流行开来。因苏镲形似荷叶,故名“荷叶说唱”。
    • 九点半,林惠真收起荷叶说唱乐器:铜箔、竖板、筷子、垂布,前往位于前场村委会的排练房。
    • 林惠真从小跟着父亲外出表演,但由于听不懂荷叶说唱,这咿咿呀呀的曲调并没有令她着迷。1985年初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惠真成为前场村里的广播员,每天为村民播报信息、歌仔戏等。这时,她开始认真欣赏起歌仔戏来,听得久了,也逐渐体会到了到其中的魅力。此后,林惠真便跟着父亲学习,一门心思地研究起说唱。“父亲对我十分严格,每一处腔调,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到位。做得不好时,他甚至会用竹筷子敲我的手。”学艺过程十分艰辛,但林惠真回忆起来却满是微笑。
    • 抵达排练房后,林惠真把乐器拿出来,准备开始排练。打开收音机,悠扬的音乐声缓缓地响起,林惠真左手拿着竖板和“荷叶”状的铜钹,右手执着竹筷子敲击,配合乐器开始奏唱。
    • 荷叶说唱看似简单,其实奥妙不少。一方面,说唱者需说得一腔地道的闽南语,如此,荷叶说唱方能音色纯正。另一方面,由于说唱者需一手拿着快板,一手托着荷叶,拿得久了手便容易酸疼,这也十分考验说唱者的毅力。
    • 1989年,林惠真继承父亲的衣钵,将荷叶说唱继续发扬光大。林惠真回忆,自己第一次参加比赛,便是和一群有经验的前辈同台PK。当时,她表演了一曲《祖家亲》,用荷叶说唱讲述两岸一家亲的故事,最后获得了厦门市“杏林杯”邀请赛的冠军。从事荷叶说唱的31年里,林惠真凭着自己过硬的实力,屡屡斩获各类奖项。家中收藏的一张张烫金奖状,便是她努力的最好证明。
    • 下午两点,林惠真坐在茶几前,开始编写剧本。关于剧本和荷叶说唱的关系,林惠真以“好演员也需要好剧本”来形容。最初,荷叶说唱多围绕抗旱、计生、征兵等展开,随着社会发展,荷叶说唱的内容也愈发与时俱进。“剧本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创作者必要精通闽南语,能够以押韵的形式,将读起来晦涩生硬的内容编写得通俗易懂,同时富有音律美感。”
    • 疫情期间,林惠真携手本土答嘴鼓名嘴郭建居,共同创作了荷叶说唱《防抗病毒 人人有责》,向群众宣传居家不聚餐、重点人群报备等疫情防控知识,这种“声动人心”的抗疫方式获得了不少好评。事实上,这首朗朗上口的荷叶说唱,从剧本的创作、到表演的编排,仅仅用了三天时间。
    • 下午三点,林惠真将制作完成的PPT拷贝到U盘中,准备前往康城小学授课。林惠真在康城小学、后溪中心小学开设了荷叶说唱兴趣社团,每周,她都会前去为孩子们上一堂课,传授荷叶说唱的技艺。
    • 此前在授课时,林惠真发现,有些学生是外地人,并不会说闽南话,学习荷叶说唱的难度也更大。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给闽南话一一注音,认真研究发音。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他们的闽南话发音变得十分标准,林惠真十分欣慰。不仅如此,每周末,林惠真的家中总会迎来一群荷叶说唱爱好者。既有年近花甲的老人家,也有从百忙之中特意抽空学习的年轻人。他们虚心讨教,在林惠真的教导下,钻研着如何将发音、动作做得标准。而看到学员们如此用心学习,林惠真也愈发坚定了培养荷叶说唱传承人的决心。
    • 林惠真表示,父亲在世时,将荷叶说唱从一人表演发展为多人同台表演的“荷叶群”。而自己和父亲的另一个徒弟陈宝珠老师也不断尝试突破创新,在荷叶说唱中融入伴舞,营造更好的舞台效果。“表演荷叶说唱离不开大广弦、壳弦、二胡、二弦、三弦、月琴等乐器伴奏,但是会演奏这些乐器的人却不多,我还想继续学习乐器,将这些技艺也传承下去。”本期《厦门人的一天》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下期再会!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沈伟彬、连芊、廖文焱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