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
视频
见证木头到龟糕印的变身
人物:潘海员
身份:龟糕印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时间:2020年10月27日
在中山路南轿巷内,藏有这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面不大,只有七八平方米,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龟糕印。店主人潘海员已是花甲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守着祖传的技艺——龟糕印雕刻,用手中的刻刀讲述着“龟文化”。
上午九点,潘海员来到位于中山路的南轿巷的工作室,准备开始今日的创作。潘海员的工作室不大,约莫只有七八平方米,窗前的木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龟糕印。
龟糕,又叫红龟粿,是福建地区传统糕类美食,因其形状似龟而得名,而压制龟纹的器具叫龟糕印。2013年,龟糕印技艺被评为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潘海员被评为龟糕印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正式开始动工前,潘海员先对木材进行一番筛选。龟糕印多以樟木制作而成,在动工之前,樟木要先放上一年,待木材的水分蒸发后,方可进行雕刻。
潘家世代从事龟糕印制作,潘海员则是这门老手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潘海员三四岁时,就时常跟在祖父身边,看着祖父刻制龟糕印。为了培养他的兴趣,祖父总会在口袋里揣一把糖果,用于吸引他在身旁观看学习。潘海员也因此与龟糕印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潘海员高中毕业,由于左腿患有残疾,在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时,他选择了跟随父亲专职学做龟糕印。此后,他由“看着学”转为“学着做”,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匠人,他苦练基础功,光是打洞磨边这一项,他就练了三年。
将选好的樟木放置在桌面上后,潘海员调节台灯的亮度,准备开始刻制一把新的龟糕印。创作一件龟糕印,需要选材、制材、裁锯、抛光、绘图、刻制、等多道工序,步骤虽繁琐,潘海员却从不私减工序。
潘海员用量尺测量樟木的尺寸大小,随后,他拿出木锯将多余的部分锯掉。制作一把花纹简单、尺寸较小的龟糕印,一至两天即可完成。若是要做尺寸较大的、刻有“福禄寿囍财”等复杂字样,则需要十来天方可完成。时间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潘海员回忆,在过去,龟糕印可是个热门行当。每年中秋,他承包了厦门市场大多数月饼模具的制作。此外,闽南地区有正月初九“拜天公”的习俗,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订单量。约莫到了2000年,机器雕刻的发展,低成本的塑胶模具在市场上盛行,对龟糕印需求也大幅减少,这项手工技艺因此日渐式微。时至今日,他成了厦门唯一一位龟糕印手工雕刻师。
取来大大小小几十把刻刀,潘海员开始在樟木上细心雕刻。龟糕印虽小,学问却不少。下刀的角度是否准确、凹处深浅是否处理得当,都会影响龟糕印的成败。“在雕刻图案时,若是刻得过浅,龟糕下锅蒸完之后,便看不清糕面上的花纹。但若是刻得过深,糯米便会黏在龟印里,不好取出。”而雕刻尺度的掌握,依靠的是匠人几十年来积累下的经验。
近年来,潘海员在传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龟糕印的雕刻中融入了更多现代化的元素,例如鱼、铜钱、寿桃等。此外,他还增加了月饼模、素饼模等模具类型,将龟糕印的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下午,潘海员继续伏在桌前,专心雕刻着手中的龟糕印。经过一上午的细心雕刻,手中的龟已初具雏形。潘海员表示,看起来普通的龟糕印,其实大有乾坤。“父亲总叮嘱我,在刻龟爪数量时,一定是‘前五后四’,这寓意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才能走遍五湖四海。”他也将这“龟文化”牢记心中。
三点多,有邻居家的小朋友围到潘海员的身旁,认真看着他雕刻龟糕印。潘海员今年已有六旬,年复一年的伏案刻制已逐渐力不从心。为了让龟糕印的技艺得以传承,潘海员一直在培养学徒。每周末,他总会将学员带到自己的工作室,手把手地传授雕刻技艺。
潘海员的愿望得到了社会多方的大力支持。2017年起,潘海员时常前往厦门外图书城,开展龟糕印培训课。此外,他还时常前往文化宫、和通社区等地,开展龟粿制作体验等活动,让更多市民了解到龟糕印这一非遗项目。
拿着新做好的龟糕印,潘海员仔细端详。随后,他将这把“新鲜出炉”的龟糕印,与其他成品放置一处。潘海员表示,过几天,自己还将前往鹭江街道残疾人援助中心,为具有正常动手能力的残疾人进行免费的龟糕印技能培训。“希望通过培训,能进一步将这项非遗项目发扬光大。同时,也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力更生。”本期《厦门人的一天》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下期再会!
刷新
暂停刷新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沈伟彬、连芊、杨韵、李奕佳
报料电话:
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往期回顾
更多>>
第二百五十九期
"步道管家"守护游客安全
第二百五十八期
笔迹学专家以字育人
第二百五十七期
闽菜大师让闽菜"走出去"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