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来的“老厦门人”

    人物:王乃仙

    身份:台湾会展创客

    时间:2019年11月27日

    从懵懂的创业者,到成为承办经贸交流活动的“佼佼者”。十年的时间里,王乃仙凭借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片天,她所成立的“台湾两岸情经贸交流协会”,在为众多台企搭建产品展示平台的同时,也促进了两岸的经贸交流。
    • 早上十点,王乃仙来到位于仙岳路的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王乃仙,台湾人,台湾两岸情经贸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青年创新委员会副主委。
    • 王乃仙打开桌上的电脑,研究起近期的展览项目。同事拿了几份文件过来,向其汇报展览策划的相关细节。1996年,年仅10岁的王乃仙跟随经商的父亲从台湾来到厦门。在父亲的带领下,王乃仙时常参加台商协会组织的活动,往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走遍了大陆的各个城市。2009年,大学刚毕业的王乃仙在厦门创业,选择的是厦门火热的会展业,并创立了台湾两岸情经贸交流协会。
    • 10点半,王乃仙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讨论未来一个月的工作安排。他们的客户很多,小到食品、大到美容、生技等,各行各业的台湾企业都是他们所要服务的对象。创业初期,当时有不少台湾企业为如何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大陆市场而感到发愁,而王乃仙所要做的就是为想来大陆推介产品的台湾企业服务。“我们把有需要推介产品的台湾企业网罗起来,通过搭建一个展览平台,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大陆的经营环境,依据自身的条件,定位符合自己发展需求的城市。”王乃仙说。
    • 经过一番汇总,王乃仙在室内的黑板上罗列出将接下来两个月的展览安排计划,这在无形中激励她更加努力工作。随着台湾两岸情经贸交流协会名气渐响,来找王乃仙进行产品展览的企业越来越多。除了展示产品,她为台企提供分析营商环境的服务。最忙的时候,她一个月需要完成七个项目。
    • 最近又有一个展会设有台湾馆,要求比较复杂,王乃仙打开曾经的展馆设计图,寻找设计灵感,并在本子上记下设计方案的详细信息。“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认知误区,以为只要通过展览,就能马上立竿见影地获得销量的提高。”王乃仙说,这样的认知误区,也在无形之中给她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为此,她一方面为台企进行疏导,让他们切莫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她时常会进行健身锻炼,以运动的方式来释放自己身上的压力。
    • 下午2点半,王乃仙就展览的相关问题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在自己可随身携带的备忘录上写下了不少关于下一步工作的具体细节。王乃仙认为,沟通是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创业之初,王乃仙就四处“碰壁”。受不同区位因素的影响,南方人与北方人沟通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在确定方案细节上,会经常造成了无形的障碍。
    • 当工作累了,王乃仙就翻阅起书架上的书籍,在阅读中放松自我的同时,也能为下一步的计划获取更多的灵感。“我虽然出生在台湾,但我总自称自己是一个‘老厦门人’,我在这块土地生活的时间比在台湾还长,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王乃仙说。与老家相似的气候环境、友好的惠台政策,厦门让这个“异乡姑娘”找到了自己的根。
    • 如果不在办事处内工作,王乃仙就转战其他“战场”,或者就是去往各大展览、论坛现场的路上。因此,出差对于王乃仙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 厦门,是很多台商台胞登陆的第一站,也因此催生出很多相关的服务性商机,新出台的“31条惠及台湾同胞措施”以及“厦门60条”中的很多条款,正好切中了王乃仙工作中的痛点,原来遇到的很多问题因此迎刃而解。王乃仙认为,尽管大陆拥有广阔市场,但台湾青年应当提前熟悉大陆的创业环境,好好分析未来要创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竞争力。经过这样的沉淀,再来选择落地创业,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 从2009年经营至今,协会每年承接展览项目超过30场,展位数量超过2000个,10年累计服务4万人次的台商。对于未来,王乃仙将试图进一步扩大两岸经贸交流的范围,她希望未来也能帮助更多的大陆企业进入台湾市场,让两岸企业可以加深贸易合作。

    本期责任编辑:

    晏凤利、马庆伟、沈伟彬、张林、连芊

    鸣谢单位:台湾两岸情经贸交流协会

    报料电话:5506192[8:30-00:30]
    5506191[8:00-18:00]

    网友留言